10月14日,“行走的汾酒”2018汾酒文化大巡展在上海举行,在下午举行的“东方之魂天下清香”行走的汾酒上海论坛上,汾酒集团邀请文化大家、行业大咖纵论酒业“东方明珠”汾酒与世界东方明珠上海的渊源,吸引了200余名嘉宾参加。
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汾酒所代表的“中国元素”、“中国精神”、“中国气魄”与上海有着极高的契合度,汾酒重磅亮相上海,秉承“东方之魂”精神必将加速实现“天下清香”的目标。
汾酒与上海,有着什么样的渊源?
汾酒走进上海,是因为两者有着极深的渊源。
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在论坛致辞时表示,在酒业品牌升级和体验升级的新文化时代背景下,汾酒走进上海,充分体现了它作为名酒企业的创新意识、市场意识和责任意识。
汾酒集团总经理、汾酒股份公司董事长谭忠豹指出,汾酒与上海之间,有着特殊渊源,这种渊源是历史的沉淀,是当下的呼应,更是未来的共鸣。汾酒在上海的行走,具有传承、发展与突破这三重意义。
汾酒集团党委委员、董事,汾酒股份公司总经理常建伟也认为,从杏花村到黄浦江,最干净、最纯正、最健康、最文化的汾酒,来到世界的东方明珠上海,是“中国酒魂”在新时代的又一次出发和远行。
对于“中国酒魂”走进上海,上海籍著名作家、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表示,上海是一座有着独特文化气质的城市,这里的人渴望雅致而有尊严的生活,从居家到品酒都十分雅致,汾酒清、亮、雅、爽、甘、柔的特点与上海固有的雅致十分匹配。
实际上,汾酒在上海“行走”早已经从明朝已经开始。《百家讲坛》主讲、明史专家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用史料证明中国酿酒历史悠久,其中汾酒最为有名,并以一首“少年不知酒滋味,乱吹横笛指酒家;而今尝遍天下酒,梦里也盼开杏花”诗盛赞汾酒品质。
围绕汾酒和上海的“契合”点,毛佩琦与上海籍诗人、《上海作家》杂志副主编杨绣丽,上海籍作家、书评人、思南读书会策划人李伟长,汾酒集团董事会秘书长张琰光,在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秘书长秦书尧主持的对话环节中激荡思想,碰撞智慧。
首先是山西人和上海人的性格共通。毛佩琦举例说明,“很多人形容山西人叫‘九毛九’,叫上海人‘九毛八’,其实这不是‘抠门’,而是一种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转换的一种思维方式,是一种‘契约精神’”,“这种看法恰恰说明上海人和山西人走到了时代的前面,走到了经济领域的前面”。
对此,张琰光表示十分赞同,“九毛九不是小气而是会理财”,“上海人和山西人共同的特点是都是商业规矩的遵守者,区别是晋商是明清两代的模范,上海人则是当代的精神模范,这两个共同点只不过跨越了时空,但是都是规则的遵守者。”张琰光表示。
其次,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容的“海派文化”和山西“山药蛋文化”,在文化大家的眼里也有着奇妙的共通点。
杨绣丽认为,山西人文作品更多是蕴含着深厚的土地情节,而上海的更多是一种风花雪月的,但期间的文学本质是一样的,